教师节专辑 青年才俊访谈(五)
添加时间:2022-09-16 点击:次
编者按:在庆祝第38个教师节之际,为充分展现我校教师风采,反映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成就,党委教师工作部(人事处)特推出系列报道,专题访谈几位学校自主培养成长起来的典型青年教师,介绍他们入职以来从一名科技新人成长为团队领军人物的奋斗经历、取得的成果、团队管理和指导团队成员成长做法,总结人才成长规律,并就如何珍惜青年黄金期优势做好科研,以及如何履行“四有”好教师的责任和担当谈一些心得体会。今日访谈的青年才俊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师王学文教授。
受访者简介:
王学文,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、博/硕士生导师,煤矿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,煤炭机械工业综采装备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,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智能化与新技术专委会委员、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电一体化专委会委员、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采煤装备专委员委员、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委会委员等,《煤炭学报》青年编委、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& Technology》学术编辑、《煤炭科学技术》青年编委等;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煤机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,主持(完成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等教研项目5项,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(第1完成人2项)、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,出版学术著作4部(英文著作2部,获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1部)、教材2部,发表教研与学术论文80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、软著30余项等。曾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、山西省高校“131”领军人才、三晋英才等称号。
感恩平台
2001年9月,我从一名“小硕”开始,开启了我在太原理工大学的学习与工作经历。日升月隐,花开花落,二十年弹指一挥间,最美好的青春旅途由母校指引前行,永远地写进了我的人生履历。依托母校这个平台,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,一步步成长为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学术带头人。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,今年是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,祝母校百廿生日快乐!
演员如果没有舞台,再好的技艺也无从展示。从我入学起,我亲眼见证并实际参与了依托“机械工程煤机方向”建设的各类教学与科研平台。2007年,省经济委员会批准建设“山西省煤机行业技术中心”;同年,省经济委员会首批建设的“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”成立,多年来连续获得评价第1名;2008年,“山西省矿山机械CAE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;2010年,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,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(矿机方向)”是我校建设的卓越计划之一;2012年,与太矿集团联合建设教育部首批“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”;2013年,“煤矿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”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;2014年,“煤矿综采装备及智能化技术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”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;2015年,“高端煤机装备协同创新中心”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;2021年,“煤炭机械工业综采装备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获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批准建设;2022年,“煤矿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”参与太重集团“矿山采掘装备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”重组“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”,开启了“机械工程煤机方向”建设国家级重点高端平台的新征程!一路走来,我既是以上平台建设的参与者,也是平台运行的受益者!
感恩平台伴我成长,感谢每一位平台建设的参与者!
感念师恩
“饮水思源谢恩师”,我的学术之路,得益于恩师杨兆建教授的悉心培养。杨老师引领我进入学术殿堂,指导我从一名青年学生从容成长为业务骨干。杨老师的工作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学术思维,为我的学术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土壤。我入职太原理工大学后,杨老师根据我的性格和兴趣,协助我确定了煤机装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学术方向,并帮助我搭建了研究平台,经过多年沉淀,2021年,我依托该方向以第1完成人完成的成果“面向煤机装备的虚拟现实装配技术与系统”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“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为扶持”,我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学术前辈的关怀,以廉自生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煤机人,毫无保留地为煤机方向的青年教师搭桥铺路。上文提到的若干教学与科研平台,无一不是老一辈煤机人努力为青年一代煤机人打造的成长舞台,他们为该方向青年教师提供了卓越的科研平台、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!我在各位学术前辈的关怀下,谨遵他们“敢于担当,勇于争先”的教导,勤于事、践于行,逐步成长为“机械工程煤机方向”的学术带头人。
感谢导师对我的培养和引领,感谢每一位在我成长路上给予关怀的学术前辈!
与君共勉
“回首过往,皆是美好”,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,离不开平台和团队的支持,离不开导师的引领,离不开前辈的关怀,离不开同事和朋友的帮助!成长路上几点感悟,与各位“青椒”共勉!
一、虚心请教学习
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,学术前辈身上都具备时间流逝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,他们拥有精湛的教学技艺,熟练的科研技能,崇高的敬业精神。我们青年教师应以诚恳的态度,在日常观察中虚心学习前辈们的业务本领,在业务实践中用心领悟前辈们解决问题的方法,并逐步内化提高为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能力。
二、积极融入团队
“青椒”大多拥有博士学位,入职高校前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科研训练,基本可以紧跟科技发展前沿,独立承担科研项目,但要在学术领域走得远、攀得高,单打独斗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。青年博士应主动加入协作平台、熟悉团队主流方向、尽快避免“水土不服”,特别是在“青椒”不太熟悉的教学领域,更应积极融入教研团队、互帮互助协作共进。
三、坚定学术方向
纵观千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史,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,无一不是在某一领域持之以恒,厚积薄发。“青椒”入职后,应尽快摆脱学术迷茫,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,谨慎选定学术方向,并扎实稳步推进,做到不忘学术初心,牢记科研使命。深耕细作,若干年后必有所获!
“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”,愿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努力奋斗、积极进取,做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!